2009年,伟大祖国迎来了她60年华诞!60年征程,记录着多少祖辈奋斗的足迹;60年变革,谱写了多少华丽的篇章;60年发展,承载着中国“三农”事业的光荣与梦想。全国农业强县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这60年的里程是如何走过的,让我们一起回望!
天时、地利助农业发展一臂之力
身处大别山山区的霍邱县自然环境优越。境内有淠河、史河、汲河、沣河4条一级河流,纵贯南北。史河总干渠、沣东、沣西、汲东干渠,可灌溉全县80%以上耕地。城西湖、城东湖烟波浩淼,飞鸟云集。2007年由水利部验收的被誉为淮河小浪底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雄伟壮观环境优美,而位于城东北处的景色宜人的水门公园,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霍邱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四季,无霜期较长(256天),冷热适中。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丰富,是此县气候的重要特征。境内不仅降水多,而且太阳辐射量(有利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和气温也较高。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又适宜经济林木的繁衍。
霍邱是全国产粮大县,特产丰饶,属沿淮稻麦连作区。霍邱县不同于皖北只适合种植小麦,皖南只适合种植水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此县既适合种植小麦也适合种植水稻,这种双管齐下的农业种植经济模式,让霍邱农民受益颇丰,也获得了不少美誉。随着国家实施粮种补贴、取消农业税等诸多惠农政策的出台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272.4万亩,总产106.2万吨,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百强,2005年粮食收获面积277万亩,获总产102.6万吨,再次名列全省第一,并被省农委推荐到农业部参加全国粮食大县标兵县评选。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我县粮食加工业的发展。1983年,霍邱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试点县,2004年~2008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年~2008年连续四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200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打造农业强县的主抓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种养示范场和小区,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明显成效。
发展现代农业刻不容缓
霍邱县农业委员会农业综合发展办公室主任丁修宇告诉记者,2004年以前,全县粮食生产产量每年只有50万吨~60万吨。近年来,安徽省霍邱县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环境,实施名牌战略,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
据悉,自1988年开始,霍邱农业综合开发19年投入近2亿,改良中低产田50余万亩。2006年11月26日,国家重点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所在地——安徽省霍邱县临淮乡土地治理工程政府采购开标会开标,该工程涉及四个村,投资700万元,治理中低产田14000亩。这标志着霍邱农业综合开发进入新阶段。
2008年霍邱县粮食收获面积325.62万亩,平均单产501.4公斤,总产163.2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了8.3%、3.4%和11.3%。其中,水稻184.62万亩,亩产598公斤,分别上涨4%和5.3%。玉米等其它粮食作物分别比去年增长13%和27%。全县实现粮食人均占有量1126公斤,实现了粮食生产面积增加,产量提高,结构优化,品质提升。
在粮食增产、政策补贴提高、粮价上扬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农民稳定增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60元,比上年增长15%左右。
2005年10月8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些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无疑以更快的速度促进了霍邱县的农业发展。其中,关于如何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打造农业强省的目标,中共霍邱县委以一号文件下发贯彻执行。记者从霍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了解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霍邱县农委统一部署,积极规划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展示区。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应用推广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推进农业机械化,实施农机和农艺结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围绕农业如何增效?农民如何增收?这些核心问题,霍邱县在抓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实施农产品流通、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三大工程中,跳出四个圈子、做大主导产业,力争使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平均增长8%、7.7%和8.2%。
“圈子”之外求发展。首先,是跳出“产量农业圈子”,依托105、312新线,扩大杞柳、猕猴桃、速生意杨等优质高效林果基地;依托城关、河口、新店发展大棚蔬菜;同时,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使良种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推进数量扩张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的转变速度。其次,是跳出“种植农业”圈子,加快发展“牧业富民工程”和“渔业致富工程”。全县在抓好千家万户养殖的同时,在户胡、范桥、马店、乌龙等8个乡镇和“一淮二湖”建立三元杂交猪、麻黄鸡、皖西白鹅、肉鸽、杂交牛羊、沣虾、银鱼、黑鱼、河蟹等名优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再次,是跳出“原料农业”圈子,进一步壮大油脂、柳编、莲籽等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并延伸其包装、储藏、保鲜、运输等产业链条,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最后,是跳出“生产农业”圈子,将流通放到重要位置,推广产销对接、订单农业、网上营销等新的流通方式,鼓励33个乡镇农民自建专业购销中介组织500个。
据了解,早在90年代中期,该县就确立了优质粮油、县乡工业、畜禽、水产、杞柳五大立县产业。这些产业,虽然在县域经济中地位凸显,但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主导产业却越来越显得大而不强、优而不多,明显地困绕着全县经济的攀升。
如今,全县上下统一战线,齐聚干劲,实行工农联“姻”发展工业;根据各地工农业生产特色,创建大型农产品贸易市场,兴建一批畜禽、羽绒、水产、杞柳、粮油、建材、林果等专业市场,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农业产业化闯巅峰
当前,霍邱县正在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建立水稻品试、展示区,全面推行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推广挂钩,所有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县农委计划将水稻品种进一步优选为20个,重点实施新品种示范推广、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和国家优质稻良繁基地建设等项目,建立优质水稻产业示范基地和优质小麦产业示范基地。
霍邱县不仅是农业大县,常年粮食面积27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在100万吨以上,还是安徽省畜牧重点县,年饲养生猪220万头,家禽饲养量300万只,霍寿猪,麻黄鸡,皖西白鹅等畜禽产品享誉全国,由于农业生产的猛速发展,农业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粮油加工,柳编工艺、名特优畜禽养殖、加工等产业化龙头,带动了农村商品经济流通,发展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农产品销售专业市场。
在特色种养殖业上,以乐民稻米、十里西瓜、杨楼生态农业、城关蔬菜为代表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迅猛。全县已注册商标82个,“三品”认证达32个。岔路、城西湖40万亩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了国家的验收。同时,农技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9万千瓦,同比增长3%。
水稻是霍邱县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180万亩左右,产量在100万吨以上。按照上级部署,霍邱县在周集镇和宋店乡分别设立部级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同时在城西湖乡、临淮乡、长集镇建立三个县级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并要求每个乡镇建立0.1万亩~0.5万亩、每个村建立100亩~500亩、每个农技站建立50~100亩高产示范片,辐射带动全县水稻生产。
通过高产创建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带动全县水稻单产提高,品质提升。同时,县农委以打造农业强县为目标,大胆实践,积极创新,推进小麦生产“六改”技术、实行生产过程“五统一”,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扎实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实现了小麦生产水平连续六年上台阶。2009年,全县小麦单产392.7公斤,总产达52.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38%和4.11%。
通过高产创建示范区、示范片和示范田的规范建设,通过示范区的水稻“三增四改”(增加移栽密度、增施穗粒肥、增强防病意识;改水育秧湿润育秧为旱育秧、改“一炮轰”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大水、深水漫灌为科学管水、改用优质高产新品种。)的技术集成、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应用,以及示范观摩,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使农民学有样子,从而引导带动了全县的水稻生产。以2008年为例,全县水稻面积184.6万亩,优质稻就有175万亩,优质率达95%,仅“丰两优一号”“新两优6号”等10个品种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占全县水稻面积的54%,加工企业有了优质原料,涌现出“荣芳”、“虹露”等优质品牌。2009年霍邱县186万亩,只有25个品种。霍邱县农委张敏昌主任告诉记者,县农委自从2002年积聚各方力量进行种子检测,到了2007年,使原有320类品种优化到48类,2008年是38类品种,今年是25类,计划到2010年,使水稻品种优化到20类。
该县把2009年作为农业基础建设年,县委、县政府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粮大户作为实施粮食“双百亿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印发一号文件,制定奖补措施,建立激励机制。记者从县农委了解到,到2008年,全县拥有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351户,总种植面积达10.09万亩,也涌现出了一位全国的种粮大户王厚云。2008年,他共承包土地面积达1760亩,进行小麦和水稻两季种植,粮食总产达到1631吨,种粮年收入共计276万元。
在开展农业基础建设年活动中,县农委通过整合使用农业项目资金,采取“统一规划、渠道不改、投向不变、各负其责”的办法,整合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标准粮田建设、生态家园、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生猪调出大县奖补等项目,投入1.1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2亿元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沿淮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将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其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拓市场。同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兼并联合等形式做大做强,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
履职尽责画好奋进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