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江津区作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已由原来的农业大县转变为工业强区,随之而来的“禁养”、“限养”要求对当地畜牧生产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历史的抉择,江津区提出了“强基础、促规模、壮龙头、保安全、创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并在努力建成重庆市畜禽标准化生态化畜牧业养殖大区的征途上书写了一篇篇华章。
新技术推广 生态养殖实现新跨越
住在青山绿水间的高档“别墅小区”里,以林中虫子、杂草和五谷杂粮为美食,闲得无聊可以“爬爬山”、“上上树”,一旦有个“伤风感冒”还有专职医生24小时看护……享受如此厚待的不是什么珍惜动物,而是江津区的“柑橘生态鸡”。
2009年10月30日,重庆市委常委、副市长马正其到江津区李市镇调研时,偶然看到业主在柑橘园里放养生态鸡,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和关注,随即更改了原来的工作安排,立即召开座谈会,和养殖业主细算经济账:生态鸡主要采用散养方式,在自然环境中采食五谷杂粮,运动量大,肌肉可以得到充分生长和发育。这样的鸡肉无污染,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相对于养肉鸡来说,不仅可节约1/2以上的饲料,大大降低饲养成本,同时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也比普通肉鸡高。据养殖户自己估算,一只生态鸡平均重2公斤,每只鸡按保底价格销售就可纯赚7元,每万只鸡可纯收入7万元。此外,林下生态养殖还节约了果园除草、施肥等成本100元,每亩为果农增收1100多元左右。但对养殖户而言,最担心的就是疾病防治问题,而江津区畜牧兽医局却及时为他们解决了这一后顾之忧,除了区畜牧兽医局确定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外,李市镇畜牧兽医站还为养殖场确立了两名驻场兽医,他们定时、不定时地到养殖场巡查、指导,督促消毒、防疫。
一举数得,极大地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马正其高兴得连续表扬了3次,并当即要求市级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江津这种科学发展模式,随后还组织在李市镇召开了现场会,把“柑橘生态鸡”向全市推广开来。
“林下养殖硬是巴实,树上摘柑橘,树下养土鸡,两头都有得赚!”家尚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的老板程昌良承包了360多亩柑橘果园,去年他在林下试着养殖土鸡,单是土鸡的收入就突破200万元。
不仅如此,江津区畜牧兽医局还围绕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环境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六化”要求,以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努力提高畜禽生态化规模养殖水平。如今,全区已建成以峰牧、家尚等规模养殖场为代表的生态土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5个,林下养殖累计达518户,出栏畜禽211.7万头(只),同比增长83.6%,实现增收2268万元,户均增收4.75万元。
科技就是生产力。作为全区畜牧业支柱的生猪产业也在积极探索猪场粪污达标治理新工艺、新方法,并于2007年开始推广“猪-沼-果(菜、粮)”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共赢。
据了解,“猪-沼-果(菜、粮)”模式主要是猪场首先将干粪收集,堆积发酵后供周边菜地、果园等利用,未收集的粪尿和其他污水进入沼气池,发酵后抽入曝气处理池,继而用于周边菜地、果园。经处理后的干粪、沼肥符合环保要求,不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该模式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有力地改善了环境卫生。
目前,该模式在江津全区28个镇街均得到推广,全区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50个大型猪场已有41家采用,对促进全区生猪养殖产业集约化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多环节监管 筑牢食品安全“防洪堤”
众所周知,动物防疫和检疫是畜牧兽医部门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的两把利刃,稍有疏忽,后果将不堪设想。
2011年5月4日凌晨,江津区畜牧兽医局、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在接到先锋动监站报告有人用车转运变质肉产品后,连夜赶往绣庄村花椒专业合作社。经现场调查,确认这批重达16.66吨的动物产品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且明显变色变味,属于腐败变质而不具备补检条件的动物产品。次日,这批动物产品被责令深埋销毁,货主刘某受到罚款处罚的同时,还因涉嫌生产不合格食品行为受到法律追究。
同年5月17日,为调查群众反映的廖天文生猪养殖场粪便和污水乱排放一事,江津区贾嗣畜牧兽医站长韩熙宇带领3名执法人员来到该镇民福村爱国社八斗丘,却发现该猪场正在生产潲水油。闻讯赶到的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依法端掉了这一黑窝点,侥幸逃脱的业主廖某也被公安机关网上追逃。
管中窥豹,这只是江津区畜牧兽医局强化动物产品检疫、监管的一个缩影。刘文胜副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局始终把肉品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通过“局长亲抓主管、上下联动齐管、部门配合共管、强化监督严管”,进一步规范了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生产、加工、运输及市场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全程质量可追溯控制体系,确保了肉品质量安全。
“我们家的牲畜基本没患过什么疫病,这多亏了防疫技术员。”油溪镇石羊村村民刘大娘说,“防疫技术员很有责任心,像我们这种散养户本来都是自己喂来吃的,他们每个月也会来指导防疫和消毒。”
目前,江津区畜牧兽医局率先在全国建立动物免疫标识溯源追踪系统和免疫抗体定期监测体系,在全市还建立了标准化的兽医实验室。并通过强化引种监管、加强免疫保护、疫情风险监控,有力筑牢了疫病“防洪堤”,实现了生猪免疫率、持证戴标率、产地屠宰检疫率、免疫证回收率、无害化处理率、违法违规案件查结率六个100%。全区未发生一例大的动物疫情,荣获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综合和单项考核第一名。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总畜牧兽医师岳发强深入到油溪镇、几江街道办事处等地,对江津区基层兽医站建设和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等工作进行调研、督察后,由衷地赞道:“如果全市的标准化建设和动物产品监管都照此办理的话,就放心了。”
如果说畜牧兽医部门以前的工作主要是保障动物产品的市场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话,现在无疑又增添了保证动物产品安全、保护环境和生态发展等重任。为此,江津区畜牧兽医局长廖家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全区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前几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且有多项工作名列全市前茅。今后,江津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围绕江津“三大发展战略”进行谋划和布局,在坚持抓好以生猪为主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同时,实行多元化发展;要着力发展名、特、优、新畜牧业,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特别是林下养殖;力争实现养殖业的总量、结构以及保障和投入上的突破,全面提升江津畜牧业发展水平。全区畜牧兽医工作者则要充分认识新的使命,承担重要责任,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者、保护者和市场的开拓者;要与生产者共同维护畜产品安全,成为消费者吃放心肉的坚强堡垒。
履职尽责画好奋进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