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红河大地,纵贯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八方的公路,在和煦的阳光下犹如条条银色丝带,环绕在哀牢山脉,蜿蜒于红河两岸的高山深谷之间。
“十一五”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702公里,居全省第三位。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87.5公里,通车里程达到333.5公里,居全省第二位。一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通车里程达到42.9公里,新建7条二级公路464.2公里。五年累计完成交通投入247.8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3.2倍。累计实施农村公路通畅项目57个1659公里,通达项目551个6908公里。
这是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而数据背后,凝聚着红河交通人的辛劳和汗水,见证了红河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又恰似一串串跃动的音符,奏响了红河州加快交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乐章。
吹响“交通先行”号角
突破制约发展“瓶颈”
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因国际河流——红河流经全境而得名。全州区域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7万人。红河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然而,由于地处边疆,山区多、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边境线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公路几乎承载着红河人的全部希望。一直以来,全州境内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与外界相连,原有的三级路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公路质量差,到处坑坑洼洼,还有的地区不通公路,行路难,走路难问题突出,人背马驮现状一时难以改变。
深受交通困绕的红河人陷入了沉思:没有现代化的大交通,就不可能有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发展的机遇决不能丧失在路上。于是,红河人开始了圆梦之路。
上世纪末,红河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修建鸡街至石屏、建水至通海的高等级公路,打通红河北上昆明的路线。进入新世纪的第四年,两条高速公路竣工通车,从此,红河人不仅有了自己的高等级公路,而且从这条路开始,红河实现了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型,交通带来了经济效应让红河人尝尽了甜头。
时空跨进“十一五”,红河人交通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其建设力度前所未有。红河州大胆提出建设“三纵三横”主骨架路网,围绕主骨架公路建设,增加路网中高等级公路的比重。
这是一次符合红河实际的科学规划,意味着红河的交通将有更大的发展。红河州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广益说:“过去的五年,是红河交通运输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全体交通运输建设者紧扣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在奋起中加快、在拼搏中跨越,实现了公路交通由严重制约到明显缓解的历史性转变。”
有付出定有沉甸甸的收获。五年间,红河州交通投资连续迈上30亿元、50亿元和70亿元大关,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47.8亿元。平锁高速、蒙新高速、新河高速、鸡蒙一级、个屯一级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通车,紧随其后,相继开工建设的蒙屏、蛮金、冷清、元绿、红南、元红等7条二级公路,大部分项目已竣工并投运。此外,蒙文砚、鸡羊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打造农村交通网络
疏通农村经济发展动脉
红河地处边疆,多少年来,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南部地区,山高谷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雨季桥毁路断,损失惨重,“梗阻”的路况不仅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块“心病”。
红河州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全力加速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而在一场场改变红河交通面貌的鏖战中,交通部门的干部职工总是一马当先,战斗在最前线,常年累月奔波在工地上,为公路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
山高壑深,地形复杂,公路建设难度大,向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和高难度的技术创新,每一项工程无疑都是一场严峻而复杂的挑战及考验。
元江至红河二级公路是红河州的“兴边富民工程”,州交通运输局以具有高速公路管理经验的人员为骨干,从各县市抽调了部分人员组建公路建设指挥部,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工程建设中,指挥部根据本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实行投资、里程双控制。
采取国内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企业队伍及监理单位,为工程的顺利实施作保证。
各处室人员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上工地服务,变“老爷式”的管理为“公仆式”的管理,深入施工现场和施工单位一起分析施工情况,倒排工期,合理安排施工队伍,解决实际困难等。
山道如歌,和着红河交通人的汗水流淌。公路如画,溶进红河交通人艰辛的筑路生涯。这种“铺路石”精神,深深印在了全州人民的心里……
如今,不论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人们看到的是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弹石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农村网盘踞于平坝和大山之间,犹如一根根“毛细血管”,把城市与乡村连在一起,架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桥梁,交通带来的多重效应日趋明显。
以人为本促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红河州交通建设“量”的累积和运输服务“质”的提升,为“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交通运输业打下坚实基础。
红河州提出,“十二五”期间,以构建大交通、完善大路网、强化大枢纽、发展大物流为方向,以全面推进“四纵四横”骨干公路网建设为重点,五年力争完成交通投资260亿元。到2015年,全州基本实现“骨架路网高速化、国省干线高等级化、农村公路通畅化”的目标,公路总里程达到2.1万公里,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面对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孙广益说:“未来五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还要肩负交通运输转型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快速增长的新期待,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其实,红河州交通运输局多年来就以“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为目标,按照多样化、均等化、人性化、现代化的交通运输需求,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全州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较好地完成了“交通局”向“交通运输局”的职能调整;州运政管理处升格为副县级单位,269名干部职工全部纳入参公管理;撤销了州重点公路建设指挥部,新组建和成立了公路路政管理支队、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航务管理处、交通工程造价管理中心和云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红河分院等5个企事业单位,共有78名事业编制人员纳入州级财政供养。
“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使人才真正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第一推动力,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交通运输行业。”孙广益如是说。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红河州交通运输局大力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培养储备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全系统具有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从“十五”末的131人增加到351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了51人。
按照“以发展论成败,以实绩选人才”的要求,积极推进“竞争上岗”、“干部交流轮岗”和“选人用人公信度”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局党组共向上级组织部门推荐并被提拔使用的处级干部达到2人,推荐到县乡挂职的干部2人、推荐处级后备干部3人、选拔科级干部36人、进行轮岗交流7人,“选人用人公信度”被州委组织部确定为示范单位。
坚持筑牢“组织倡廉、制度保廉、家庭助廉”三道防线,认真抓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通过召开廉政恳谈会、与检察机关合力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与审计部门共同建立专项审计特派员制度等活动的开展,全行业基本实现了“事业发展、干部成长、行业稳定”。
唱响主旋律,深入推进行业文化建设,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交通发展论坛,五年创建省级文明单位1家、州级文明单位3家,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了交通运输部和省、州的表彰奖励,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行业形象得到新的提升。
履职尽责画好奋进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