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霞:工作着是美丽而快乐的

来源:              时间:2011-11-15 11:20
■CUBN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对于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而言,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有些早。虽然刚刚进入金秋时节,但“雪花”似乎早已飘飞在大江南北。

       然而,10月19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盛大开幕的“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暨50强峰会”,却给这个行业早来的冬天带来了融融暖意。来自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领袖们济济一堂,围绕“机会、整合、应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高端对话。

       而在这个男性领袖主导的峰会上,有一位衣着得体、端庄秀丽、优雅自信的女性领袖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合肥中建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沈红霞女士。

       早在5年前,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峰会”上记者就采访过沈红霞。5年的时光飞逝,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多少痕迹,她依然光彩照人、风姿绰约。会议间隙,记者再次与她面对面而谈,再度领略这位女性领袖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和美丽人生。

       站在风口浪尖上

       作为合肥中建的掌门人和元老之一,沈红霞见证了合肥中建15年的发展历程,而其中也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1996年,以日立建机二级经销商起家的合肥中建,率先建立了挖掘机销售、配件和维修中心“三位一体”的组织框架。1998年,合肥中建凭借年销售挖掘机352台的优秀业绩跻身于日立建机一级代理商的行列。这一年,沈红霞创造了个人年销售挖掘机108台的行业纪录。她在实现个人业绩的同时,更是率领合肥中建的销售团队一路奋进,为公司相继取得日立建机在中国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江西等7省的代理权,为后来成为日立建机在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最优秀的代理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合肥中建销售量突破1000台,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然而,当合肥中建的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其潜在的危险也正在一步步逼近。由于过分地强调销量,而对债权管理重视不够,其资金链断裂已不可避免。2002年7月,由于资金极度短缺,合肥中建向日立建机申请7000万元的延期付款。此事在日立建机株式会社引起强烈震动,从而导致日立建机取消了合肥中建在山东、江西、浙江和江苏4个省的代理权。2004年恰逢国家宏观调控,合肥中建再次出现资金危机,日立建机给予合肥中建很大的帮助,合肥中建重新和日立建机签订了1.17亿元的延期付款协议。而此时的合肥中建已经元气大伤,接下来的9个月,直至2005年上半年,合肥中建一直处于亏损的境地。如何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成为合肥中建管理层必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2005年7月,合肥中建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组织成立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沈红霞临危受命,肩负起合肥中建掌门人的重任。这个伴随合肥中建发展近10年的女子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站在了风口浪尖上。然而,谁都不知道迎接她和合肥中建的将会是什么?

       回顾那段艰难的时光,沈红霞感慨万千:“当时,我也很困惑,公司向哪个方向走对我来讲也是一个考验。但是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一定要把销售抓好。即使在那种情况下,合肥中建始终保持了良好的销售业绩。2006年,日立建机又将江西赣北的代理权重新还给了中建。”

       沈红霞说,自己真正的改变是在公司举行“十年庆典”的时候,“在公司没有明确发展方向的情况下,中建的员工们能够组织出如此富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活动,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同时也让我有了很强的责任感。我当时就想,合肥中建不能在我手上倒下,我一定要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从那以后,她的思想在改变,开始走出中建,到外面去学习,去寻找企业自身的不足,并把新的经营理念引入中建。正是那一刻,让沈红霞有了 “做常青企业”的想法。

       十年庆典之后,合肥中建的发展脉络日渐清晰。沈红霞将专业化、剥离辅助产业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步,专心代理日立挖掘机,帮助合肥中建减负;之后,又建立了“中建系”标准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具体业务板块,单独成立独立法人主体的公司,自主经营,允许员工入股,发展更多的优秀职业经理人成为股东。

       2007年6月,合肥中建规模进一步扩大之后,又建立起以省为单位的独立子公司的运营新模式,相继在江西、安徽、湖北、河南成立了4个省级营销中心,拥有了55个营销网点。同年,合肥中建在合肥市桃花工业园建起了新的厂区。

       2010年,伴随着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迅猛发展,合肥中建迎来了第二个飞速发展期,年销售量突破了3000台,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0多亿元,净资产达到了上亿元。

       短短的5年时间,合肥中建由负增长到正增长,由弱小到强大,成为日立建机在中国乃至全球最大最优秀的代理商,而其中沈红霞功不可没。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原正起和日立建机(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住岡浩二提起合肥中建的发展以及沈红霞时,总是翘起大拇指说:“NO.1”。

       从优秀到卓越

       然而,合肥中建单一的销售商身份是否足以让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仍能以第一的身份傲视群雄?

       在工程机械行业浸淫多年,沈红霞深感市场竞争的残酷,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经过慎重的研究和讨论,沈红霞决定领导合肥中建向综合性机械供应商转变:成立子公司,代理不同类型的工程机械产品,依托挖掘机的销售渠道拓展市场;建设生产基地,自主研发和生产船用挖掘机、快速转换接头、生产和组装破碎锤、配套铲斗;开设培训学校,培训挖掘机驾驶员;成立投资担保公司,专职负责客户债权管理,为客户购机提供相应支持……

       “当然,我们只会围绕主业拉开产业链,其他的不会贸然去做,我觉得我们现在能力还不够,不是有钱就能干好一件事的,我们要做的就一定会把它做好。”沈红霞如是说。

       这种稳妥的操作模式是否缘于她女性的身份?沈红霞没有正面回答,她说自己现在关注的不是如何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她说现在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做常青企业,将合肥中建打造成中国最具价值的工程机械供应商。

       从销售员到营销副总,再到总经理、董事长,沈红霞在合肥中建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她说自己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执着,都要求超越自己,因为她明白,平淡就不会有上升的空间。

       而一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员工人数达到1000多人的企业,对于流程制度的建立和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摆在沈红霞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

       沈红霞说自己的心态一直很好。她说:“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控制和管理,要在临界点之前及时去调整,以防出现质变。企业不能因为害怕人才流失而对员工放任自流,这会给企业埋下隐患。”沈红霞希望通过对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打造一支精兵强将、制度严明的队伍。

       加强风险和债权管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调整组织机构,建立省级营销中心,快速应对市场;培养和提拔中层干部,打造优秀的管理团队……沈红霞说她并不害怕企业出现问题,关键是要直面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着手实施、调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良性发展。

       有人这样评价沈红霞:善良、简单、真诚、朴实、豁达,也许这正是她能够在危难时刻被委以重任、在蓬勃发展中能够坚守自我的原因之所在。

       沈红霞常说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将合肥中建从单一的销售商转型到综合性的供应商,不断地加强学习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她说:“学习使我思想更明、思路更清、视野更宽、胸怀更大、格局更高,正因为如此,才有中建5年持续快速的发展。”她将自己的学习方式总结为:“我自己先去学习,我认为对公司发展有价值,然后就带着我的团队一起去学习,共同成长,形成共识后,大家再一起去做,这样很多事情推行起来就容易了!”沈红霞就是这样用自己独特而宽大的胸怀,从一个女性经理人的视角带出了一支精英的团队。

       有人说培训的成本很高,但是沈红霞对此却从不吝啬。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2006年,公司还是拿出40多万元送管理层去培训,之后这样的培训就从未间断过。从最早的“行动成功”、“心智培训”、“赢利模式”、“总经理财务特训营”,到现在的有计划地送干部到“北大汇丰商学院”高级主管班学习。“将来还要培养总经理,送他们去读‘CEO班’。”沈红霞说,“总有一天我们要退出历史舞台,要有优秀的CEO来掌管这个企业。所以一个人胸怀一定要宽广,对人一定要真诚。一直以来我都是用真心对待我的部下、员工和客户的,从而也获得了别人对我和我们这个企业的认可。”在合肥中建,这种学习与培训的氛围是层层传递的,身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沈红霞也会在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对员工做培训,而且时至今日,她依然保持着每月都要外出学习的习惯。

       沈红霞用这样几句话来诠释自己对于目前状态的认识:“我们要打造一个让员工信任、让客户信赖、让股东满意的公司。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和境界有多高,她的企业就会有多大,所以我要不断修正自己、丰富自已、提高自已。”

       从优秀走向卓越,不仅是沈红霞的理想和追求,也是合肥中建的理想和追求。

       工作着是美丽而快乐的

       对于企业家而言,“退休”有时是个禁忌,因为这两个字往往意味着长久以来对企业绝对控制的一种终结。可是沈红霞却不这么看,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没什么,接班人选可以不是我沈红霞的复制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与‘术’,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经营。做企业没有固定的套路,也无所谓对错,谁的方案结果最好就选择谁的,只要大家的价值观一致就可以了。如果有合适的人能同样将企业经营管理得好,我何乐而不为呢,做个股东也是件很好的事啊!”

       沈红霞说,她做企业的终极目的是希望企业能够成为常青企业,而自己总会老的,总会有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对此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我现在的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我不在企业的时候,它依然会很好很健康。当然,企业的发展是有起伏的,你可以先干,干得不好的时候我再来帮你。我给自己的极限是60岁,当然,如果找到合适的人选,也不排除我55岁就退休的可能。”

       为此,沈红霞用了一招试验田的方法来甄别、考验合适的接班人。她说自己会先做给对方看,然后再来要求他做,让他一步一步地成长。她的方法简单易行:给你一片天地你去经营,看你能不能驾驭,如果驾驭得好,会给你更大的空间去尝试,等到大家都认可时,你就成熟了,足以担当重任了。

       “其实做企业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看你能不能吸取教训,看你能不能不断地进步。一个人如果很自负的话,那是很可怕的。现在经营、管理企业的难度要比以前大得多,打江山的第一代企业家有人格魅力,第二代企业家却没有这个资本,他们只能更加努力地去做。”

       沈红霞告诉记者,儿子张沈昊1992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先后攻读了酒店旅游、工商管理、金融会计三个专业,2010年学成归国。儿子回国后,沈红霞没有让他直接进入合肥中建的管理层,而是从最基层的起重机销售做起。对此,留学海外8年的儿子有些不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沈红霞告诉儿子:“你现在所在的起重机销售公司刚刚起步,正处于拓荒爬坡阶段,做起来是比较难,但这也正是历练你的好时机。你在国外呆得时间比较长,很多想法过于理想化,需要经过艰苦的历练,才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也才能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当记者问沈红霞将来是否会考虑让儿子接班时,沈红霞坦诚地说:“我首先考虑的是对企业负责,而不是对儿子负责。将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中,谁最优秀、谁最能将企业经营管理得好就选择谁。当然,我也希望儿子成为最优秀的选手。”

       对于沈红霞而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她喜欢且习惯的方式,她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将企业调整到一个更好的状态,以便为后来者提供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

       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而岁月风雨的洗练让沈红霞对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正如她现在对珠宝的选择——手上的碧玺戒指和颈间的珍珠项链,她说自己已经到了足以驾驭和匹配这两者的年龄。

       工作着、美丽着、快乐着,也许是沈红霞人生和事业的最好写照。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