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中国市场释放鲶鱼效应 国内船企向死而生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时间:2018-10-07 13:31

■中国联合商报 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在开放红利之中迅速成长,已形成与日本、韩国的“鼎足”之势。随着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再度“瘦身”,我国船舶工业已全面对外开放。

       专家指出,全面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船舶工业进一步获得海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将加速我国造船行业的优胜劣汰。我国船舶工业应进一步重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民营船企遭遇“玻璃门”等问题,以应对可能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外资进入带来的冲击

       今年以来,我国先是取消了包括船舶在内的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接着又取消了船舶设计、制造与修理须由中方控股的要求。至此,船舶工业全面实现了对外开放。

       专家指出,船舶工业全面对外开放,对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从设计领域来看,高端船舶基础设计、概念设计是当前我国船舶工业的短板,外资企业可通过在华设立机构或与中资企业合作等方式进入该领域;从制造领域来看,由于全球产能过剩,国内严格限制新建或扩建造船产能,外企可通过收购或入股的方式盘活现有产能,与我国企业开展合资合作。

       “全面对外开放,有助于船企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船舶制造企业的研发能力,促进船舶工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江苏省一位船企负责人表示,放开外资准入,国际高端船舶设计公司可以进入中国,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沟通的便利,也为合资合作建立设计公司提供了机遇。

       不过,专家也指出,随着全面对外开放,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造船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日本造船工人的工资是中国的六倍以上,但造船成本和中国差不多,这说明日本船厂工人管理效率极高,控制成本能力极强。”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孝海说,“国内目前亏损的民营船厂如被日本企业控股,引进日本高效的生产管理,可能很快就能实现盈利。”

       在王孝海看来,船舶工业完全开放,必然会倒逼国内造船企业提高效率。

       据了解,中国船舶工业与日韩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中国造船产业虽大,但用了大量日本、韩国配套。如果将来日本、韩国企业大举进入中国造船业,有可能会控股大量民营造船企业,客观上会对本土的造船企业带来一定冲击。

       自身短板亟待补齐

       专家表示,当前国际造船市场有所回暖,但仍远未真正走出低谷。在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竞争的同时,我国船舶工业亟须积极补齐自身短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188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8.9%;承接新船订单22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7.2%;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91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9%。

       在国内造船业形势整体趋于回暖的同时,行业面临的新老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首先,我国船舶制造行业利润水平持续压缩。今年上半年,船用钢材价格延续上涨态势,给造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压力。此外,劳动力、物流成本的刚性上涨也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压力。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造船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7.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1.2%,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

       “今年以来,虽然船价稍微有些提升,但成本也在上涨,尤其钢材价格猛涨,导致成本上涨的速度明显超过船价的回升。”江苏南通一家船企相关负责人说,“如今成本上涨,不少船企就算接了单子,接的也都是‘亏损单’。”

       其次,融资难问题对造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据了解,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对船舶行业普遍谨慎,部分银行对造船企业融资采取“一刀切”。在低迷市场环境下,造船首付款只有5%至10%,企业一方面为完成船舶建造需先行垫付大量资金,融资依赖愈发强烈;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开立预付款保函,不敢接单,即使接单也因开立保函周期过长导致订单无法生效。

       此外,对民营造船企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国有造船企业和民营造船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环境差别很大。部分金融机构全面禁止民营造船企业和全面降低民营造船企业评级,限制、压缩、停止民营造船企业的授信,压缩了民营造船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船舶制造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依然严峻。目前大量闲置的造船设施、设备都在低价寻找投资者,船舶行业全面放开后,势必有大量的外资通过收购或入股的方式盘活已基本去掉的产能,这可能会使逐步趋向合理的产能出现反弹。

       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造船厂能造‘万吨轮’就非常了不起了,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大。”在王孝海看来,没有对外开放,新港船厂发展到今日水平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新港船厂只是我国船舶工业享受开放红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万鹏举此前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外资进入中国船舶工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至1990年,主要是船舶配套技术的引进;二是1991年至2009年,主要是生产能力的引进,外资船厂相继进入中国;三是2010年以来,主要是科技合作、填补国内空白以及向高端产业链转移。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船舶制造以中小型船为主,年造船量约80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左右。目前我国已能够自主设计和建造大多数船型,年造船完工量4000万载重吨以上,占世界市场份额的四成左右。

       据王孝海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船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到2000年已经取得较高的国际市场份额,目前仍维持中、日、韩“三分天下”的局面。

       专家认为,船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难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带来一定冲击。但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中国船舶工业,已有足够的实力应对这一挑战,并在外资全面进入带来的“鲶鱼效应”中,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新消息

“十三五”提速“互联网+”和“能源改革”

2015-11-09 10:04:21

国务院多措并举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2015-10-20 15:55:26

核电“走出去”再获大单上升国家战略得力挺

2015-09-22 14:35:27

直击“达沃斯” 描绘中国经济增长新蓝图

2015-09-16 16:57:08

四部委“新政”助推上市公司改革

2015-09-08 1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