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争取碳金融主导权刻不容缓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时间:2010-03-01 11:07

■文/特约撰稿 张茉楠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由此,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这将对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刻不容缓。

全球碳金融框架体系已具雏形

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金融交易平台、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一是搭建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蓬勃发展,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搭建交易平台,以期在这个新兴的金融市场中抢占先机。

碳交易市场总架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代表基于碳排放配额进行许可权交易的配额市场,包括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所(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SW)交易市场四家,其中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占据了60%-70%的全球交易份额,并掌握着EUA碳期货的定价权。美国虽未加入《京都议定书》,但却在全球碳市场中表现得最为活跃。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自愿碳交易平台,拥有VER的定价权;

另一类是以项目为基础“碳减排”交易的项目市场,其市场交易基础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减排信用交易额而进行的。

二是打造碳金融市场创新主体。众多金融机构的参与增加了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推动了全球碳金融市场的纵深发展。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瑞士银行等不断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通过直接投融资、绿色保险、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银行贷款等新产品及新服务手段,为具有碳交易潜力的产业和项目,提供更加便利的碳信用产品,碳排放权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各类金融创新服务。此外,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各类碳基金蓬勃兴起。从世界银行的“原型碳基金”、生物碳基金、到国家和区域层面上的荷兰的“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欧盟的“碳基金”;从商业金融机构瑞士信托银行的“排放交易基金”到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美国碳基金组织”再到私募碳基金,碳基金的发展势头极为迅猛,为碳交易提供了庞大的资金供给与资本流动机制。

三是各国纷纷争取碳货币主导权。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再到今天的“碳合约-X”,演绎了一条国际主权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

目前,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元也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金融危机后,美国已有的战略优势(美元霸权、金融优势以及国家信用)被大大削弱,美国更是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储备货币信用优势试图为美元找到新的出路。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都试图将本币与碳交易挂钩。可见,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借碳交易之机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

碳交易的中国机遇与新挑战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迹象越发明显,但是国际金融格局和金融秩序似乎没有太大改观,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已经在碳金融体系中抢占主导权。全球碳金融新格局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碳金融带来的发展机遇

我国碳减排市场潜力巨大为发展碳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庞大的碳排放资源是建立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坚实基础,也为我们赢得了参与竞争的可能性。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预计,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要以CDM的形式实现,而中国将占到2010年世界总CDM潜力的35%至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因此,中国已被看作是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依托CDM的碳金融,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碳金融在促进金融市场深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碳金融作为金融体系创新的载体,有利于我国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金融深化。同时,碳金融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CDM减排类型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废物处理与处置类型的项目占总数的77%,因此,依托CDM项目的碳金融可以为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通过出售CERs(经核证的减排量),获取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能源结构升级的技术和资金,改进我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各类能源的利用率。

(二)碳金融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然而在充分把握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对的严峻挑战。

首先,碳金融制度不完善,碳金融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目前我国CDM项目建设刚刚起步,金融业介入不深,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不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交易法规以及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缺乏相应的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的支持。目前我国企业卖出的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使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其次,碳交易议价能力弱,仍处于全球碳金融交易链的低端位置。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但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中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严峻挑战。

再次,围绕“碳减排”形成的新摩擦,将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今后各国国际收支平衡、碳贸易摩擦、汇率问题、碳减排配额及其分配问题等都会高度与碳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并围绕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产生新的冲突与博弈,进而加大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

低碳经济主导权

当前,中国要积极争取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为此,要从战略规划、政策激励、体系建设以及国际协调等方面加快推进我国碳金融框架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发展碳金融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进一步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开辟CDM项目在项目审批、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的绿色通道,营造有利于碳交易发展的政策环境,多方面筹措资金,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调动项目企业发展碳交易的积极性;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碳交易发展引导基金,引进战略投资者,采取跟进投资、阶段参股和融资担保的形式,催生孵化CDM项目,为碳金融市场交易提供稳定的交易标的;借鉴国际经验,考虑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储备,国家收购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同时成立有关部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投资,以应对碳交易价格的市场波动风险。

二是完善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努力夯实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宏观和微观基础。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开展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丰富市场结构,加大碳期货市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实现碳交易的规模效应;开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提高低碳资源的配置效率,丰富金融调控手段。中国应借鉴国际经验,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由于各国在减排目标、监管体系以及市场建设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市场分割、政策风险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产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碳交易的法律法规以及风险评估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深化和加强碳金融的监管与合作。

三是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中国必须抓住当前的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循环流通机制,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由之路。

四是通过国际协商和谈判增强碳金融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碳交易是建立在国际间政策协调架构上的虚拟商品交易。目前碳交易的基础是《京都议定书》,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但2012年之后,新的碳减排协议可能导致全球碳交易市场重新洗牌,由此全球碳金融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其影响不仅仅是碳交易本身,还可能因碳交易的特殊作用影响到全球的贸易平衡和金融平衡。我国要以积极态度参与新规则的协商与制订争取获得主动权,在主张“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对等的原则下,通过国际谈判和协商,寻求公平有效地成本分担和利益补偿机制,推进全球均衡的碳减排与碳金融体系框架建立。

(作者单位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最新消息

社科院:2015 GDP预增7% A股将迎来慢牛

2014-12-24 11:34:49

信托业引入保障基金助力健康发展

2014-12-24 11:28:15

民营银行来了 银行业竞争将现新格局

2014-12-24 11:27:05

银监会出台文件统一监管理财业务

2014-12-24 11:26:41

我国P2P行业驶入快车道 期待监管政策落地

2014-12-24 11: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