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出路

来源: 天天快报        作者:刘云       时间:2020-05-28 17:30

疫情尚未远去,反全球化的声音却响亮起来。值此两会召开之际,媒体纷纷关注美国扬言与中国“脱钩”的论调,中国将如何出招应对。不出意外,两会自将对此问题作出公开回应。

全球化,一个硬币的两面

疫情时期,世界舆论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反全球化的思潮再次活跃,美日鼓励资本回流,各国反思全球化的利弊,都成为一时之热点。

反全球化不是理性的经济选择,而是理性的选票政治的产物。政客作为争取选民、打击政敌的手段。

全球化为全球带来空前的繁荣。产业链的分布,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一个选择。而因为全球化的合理分工,使得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不论是经济领域的分工合作,还是重大灾害的共同抗击,都离不开全球的通力合作。

一边从全球化当中汲取应对突发事件的资源与力量,一边高举反全球化的大旗,很容易被人视作人格分裂。

全球化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造就了当前的格局。诚然,当下的全球化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格局,但反全球化一定会带来最坏的结果。

以美国为例,美国由于主导推动了全球化,获益最大,而世界各国也各有收获。

然而,一个硬币拥有两面。由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美国一些重磅企业无一例外的追逐轻型资产,把生产环节剥离或者外包给第三世界,从而为美国资本获得更大的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

这里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已然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利,二是本国消费者也得到了来自第三世界的质优价廉的产品。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受惠于全球化。而第三世界国家,从产业链的环节来看,获得了生产的机会,从而完成了原始的资本与技术的积累。

理性对待反全球化

虽然全球化是趋势所在,但在反全球化浪潮裹挟之下,全球化必将产生新的变化。

同时,在嘈杂的反对全球化声中,要倾听不同的声音,梳理反全球化浪潮当中个性化的要求,尤其要看到,一些反对的声音,正是发达国家弱势群体所发出来的呐喊。

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理性来看,多数归属于对落后产业的缅怀,以为这些落后企业的回归,能够解决自身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因全球化而造成的普通人的伤害,理应享受政府的福利兜底政策,同时应要求政府加大就业机会的创造,而非违反发展规律,强开历史倒车。

另外,反全球化的声音里,夹杂着太多借反全球化为名的政治诉求。在西方世界,非政府组织相当发达,他们愿意借用反全球化的招牌,兜售自己的主张以及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令人大跌眼睛的是,无政府主义者,甚至白人至上主义者,都大言炎炎反对全球化。

   不幸的是,互联网的无远弗届,放大了反全球化的声音。也通过现代通讯手段的便捷低廉,进一步凝聚了西方世界的反对声音。       

但总体而言,当下都需要认真倾听反全球化声音里的真实意图。在承认反全球化一些合理诉求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超出反对全球化本身的因素,做好全球化推进过程中的因应之策。

当前美国正值竞选关键时机,对中国频出非议,要脱钩中国,与其说是反全球化浪潮的反映,不如说是国内政治角逐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 相同的资本流向

在这个时候,要割裂中美关系,开历史之倒车,不仅是与趋势为敌,也是逆产业链而动。事实上,产业链的深度关联,远远超过政治上的互动。因此,我们可以见到奇怪的现象,美国政客嚷嚷着鼓励资本回流,但中国利用外资量却在步步增长。

5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发布数据,中国实际使用外资4月份为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8.6%,折合为7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

外资纷纷加码中国,如星巴克将在江苏昆山投资1.29亿美元,用于建造星巴克全球绿色环保的咖啡烘焙工厂;零售巨头Costco宣布将在上海开设中国大陆第2家门店。

关注中国经济的人,对这一幕或许不会陌生。2009年1月15,时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数据,2008年我国吸收外资水平继续提升,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由此不难作出推论,疫情不是资本回流的理由,更不应成为全球化的阻力。

历史有其惊人的相似的一面,或者说周期性的表现。2008年即使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深陷于困局当中,但仍阻止不了外资对中国的向往。

当然,这不是爱情,这只是因为资本的理性。中国是全球资本最好的避风港。资本流入中国,这是资本的选择;世界选择全球化,来实现效率与发展,这是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自发选择。

跨国企业选择的逻辑

反全球化的抗议声里,如何实现资产的稳妥增值,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整体前进,考验着跨国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掌控能力。应对不善,随波逐流,必将错失发展机遇,从而为潜在竞争者所超越,最终丧失市场,成为民粹主义的泡沫。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或能说明,中国仍是跨国投资热土,看好中国、加码中国,在全球疫情时刻的当下更具有抢投资洼地、规避风险的意义了。

如友邦、德国安联保险、英国标准人寿安本集团、美国安达保险、法国安盛保险等纷纷加码在华布局,他们纷纷追加资本,寻求更大的金融空间。而汇丰人寿更是做出了独资决策,进一步加码中国寿险业务。

当然,汇丰加码中国,所做的远不止独资经营人寿公司这么简单,梳理数据发现,3月,汇丰首家全球培训中心落户中国,选止广州南沙;汇丰于5月14日对外宣布,随着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跨境清算公司”)增资扩股正式完成,汇丰成为该公司最大外资股东,同时也是其董事会成员中唯一一家外资银行。

除了金融的持续加码,还有制造业的阔步前进。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破土动工到开始验收仅用八个月,创造了中国同类项目落地的历史纪录;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化学公司在华投资100亿美元,建设化学品生产基地;通用电气公司在华设立海上风电总装基地和开发中心,引入世界领先的海上风机生产、运营及服务……

为什么选择中国?在人口红利衰退的当下,中国为何仍是资本青睐之地,确实是世界经济史撰写过程中,必然回答的问题。

在过去十几年的联合国世界投资展望调查中,中国均是最吸引跨国资本的投资目的地之一。据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今年1月公布的一个数据,2019年我国利用外资,按人民币计,达到9415.2亿元,比上年增长5.8%;以美元计,1381.4亿美元,增长2.4%。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位。

这个成绩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的呢?今年1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报告披露,去年全球跨境投资直接投资FDI是1.39万亿美元,下降了1%,而且FDI的下降是连续多年。2018年比上年下降了6%,2017年比上年下降了21.9%,2016年比上年下降了5.4%。全球跨境投资低迷是不争之事实。

外资如此热情不减、一如既往地加码中国,缘于中国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以及为营造好的营商环境所做的制度建设,也吸引了外资的注意。年初,中国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法》,建立了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并宣布了一系列投资便利化以及市场开放的措施,进一步吸引了跨国公司。

中国的人力资源虽然快要过了红利期,但中国极具效率的高考制度,对整个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从而培育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人才。换个说法,量,或许是下降了,但是质,却显著提升了。20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高达800万,这样的人才培育能力,是中国从人口红利转化到人才红利的重要基础。各高校相对强大的专业设置能力,使得人才更新周期能跟上外资对人才的需求。这一优势,在全球能与之匹敌并不多。

从产业链配套角度来看,中国的产业链完整度完全称得上世界最齐整的。中国制造业建立了门类齐全,高中低端几乎全覆盖的产业链体系,从细微的螺丝钉到庞然大物的重型机械,都有其独到的优势。

而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纵深,呈梯度的社会需求,以及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日益成长的消费力量,新生代的全新消费逻辑,愿意为价值买单的消费理念,都预示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宽广与无穷潜力。

这些,都是一众跨国企业重视的因素。如汇丰控股,虽然尚处业绩跳水、大规模裁员的震荡之中,毅然于5月4日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将收购其在华合资寿险公司——汇丰人寿剩余50%股份,并且已就此交易与国民信托达成协议。

汇丰的选择,代表着众多跨国资本的选择。可以说,汇丰最终成长为150多年的金融帝国,本身即是全球化的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汇丰历经保守时代的世界与全球化崛起的两个时代,汇丰本身无疑亦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全球化的推进,有利于跨国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汇丰一边对中国加码,一边在美国市场进行有战略的撤退,大量缩减业务范围,撤并营业场所,裁汰员工,重心慢慢转移到亚洲与中国来。这一加一减,显然只能在全球化语境下才得以顺利实施,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征的呈现。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作为

虽然多边合作、全球化进程注定会在曲折中前进,但是,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一定会发生新的变化,各项挑战也将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加码中国的跨国企业,还是中国推进全球化的努力,都将面临新的挑战,迎接新的洗礼。 

  这就要求一个兼听则明的全球化,能够理性倾听各方声音,适时改变形式,平衡利益视点,着眼人类永续健康地发展。

开放合作,谋取共赢。对众多持反全球化观点的民众而言,一要警惕反全球化容易掉进民粹的窠臼之中,二是于其在反全球化路上锱铢必较,不如在全球化浪潮中设置议程,完善制度建设,尽可能规避全球化之伤,提升全球公平底线,探讨弥补机制。

有分析指出,中国从1995-2007主要是一个全球工厂的定位,但中国的转型也一直在进行,并推断出中国转型时间,大致是在2017-2030年,将成为全球市场。

反全球化主义者,或将错失怎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从而错失怎样的发展机遇?这是无法想象的。

然而,具体到后疫情时代中国该如何应对反全球化浪潮,全国政协委员、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在今年两会提案中指出要补齐短板:向改革要动力,是疫情后重启经济、发掘经济潜力的需要。他建议结合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振国内需求;继续加快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国际资金流入;推动加强金融业市场化竞争,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他认为,短期内,助力抵御因海外疫情造成供应链中断对我国经济二次冲击。中长期,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同时,要 着眼人民币国际化及“一带一路”战略大局,进一步加快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及贸易融资领域的试点。

为华夏求发展,为世界求繁荣,中国责无旁贷。如此,以阳光、健康的多边主义主张,应对孤立、狭隘的反全球化论调,建设一个疫情之后的温暖、繁荣长期向好的新世界。


最新消息

数字化支付赋能消费提振 交通银行双App接入银联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

2023-10-17 16:13:42

海南花梨谷:备受企业家关注的康养胜地

2023-10-17 16:03:04

储能领域再获肯定,中创新航荣获特变电工优秀供应商大奖

2023-10-17 16:02:27

顾识会机构打造投资理财数字化授课与交流平台

2023-10-17 16:01:30

理德集团踏上新征程,开创新辉煌

2023-10-17 15: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