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谱写蓝色工程“狂想曲”

来源:              时间:2009-09-21 10:07
集聚海洋资源优势

山东谱写蓝色工程“狂想曲”

■CUBN记者 陈文喜 北京报道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为全面启动和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目前《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制定,明确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国经济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所具有的几乎所有基本特征。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李广杰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山东仍没有一个领域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基于此情,山东省省领导希望通过抓特色经济,提升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山东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海洋开发基础较好,可充分运用渔业、旅游和港口等资源优势以及临海工业、临港工业的经济优势。”

       优势雄厚

       山东半岛的海洋经济能否走在全国前面,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山东省能否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

       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大部署,也是山东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必将对山东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广杰认为,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发展蓝色经济,山东的条件得天独厚。

       据了解,山东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近海海域1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港口条件优越,是长江以北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海洋生物、矿产、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旅游等资源丰富,聚集了全国约1/3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一半以上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

       目前,山东省相关部门正在编制总体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总的考虑是:在布局上,以沿海7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致力于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基地、现代化港口集群、宜居城市群和生态示范区,努力形成三个优势特色产业带。

       时机成熟

       李广杰指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拓展,实施这一战略的时机和条件是成熟的。

       他认为,与传统海洋经济相比,承载蓝色经济发展的经济区,是以海洋、临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这一跨世纪工程,近几年来,又大力实施海洋经济全省战略。经过共同努力,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海洋经济快速提升,成为推动山东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据了解,作为这一“蓝色经济区”的承载地,山东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居全国第二位。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可能达到11.11%;2020年将达到15.84%。海洋专家预计认为,届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和先行区,并将连接长三角洲和京津冀,成为辐射黄河流域开放开发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抢抓机遇

       李广杰介绍道,目前,山东省各市正在纷纷抢抓机遇,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相关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

       据悉,青岛市构筑起“一带、三城、五核、七区”布局,力争在建设蓝色经济区中抢得先机。一带,即以环胶州湾为核心,向东西两翼展开,形成一条蓝色经济带,分为南部港口和现代制造业集中带、中部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北部旅游度假和科技研发集聚带。三城,即建设丁字湾海上新城、少海新城、红岛新城3个蓝色宜居新城区。五核,即胶州湾北部高新区、即墨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前湾保税港区、董家口港区和滨海商务旅游区,成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带动区。七区,即现代渔业经济发展区、滨海旅游度假区、现代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海岛保护开发示范区、海洋矿产及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区、蓝色经济科普教育服务集聚区。

       威海市《打造蓝色经济区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6大产业基地,即以海洋食品、海洋药品、海洋保健品等海洋“三品”为重点的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船舶修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东北亚地区为主要目的地的港口物流基地,以千公里幸福海岸为载体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镆铘岛石化项目为主体的现代石化基地。

       烟台市则提出培植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化工5大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参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此外,日照市将以大项目带动优势资源,全力构建临港产业和高端产业体系,辐射带动鲁南经济带加速崛起;东营市、滨州市在建设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重点发展海洋化工、海上风电、船舶制造、生态渔业等海洋产业,全力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机遇

       抢抓五大机遇

       在近期召开的“构筑半岛蓝色经济区 打造跨越发展新坐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峰论坛上,国家海洋局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部主任、研究员王晓惠表示,开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科技,也是山东省和黄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王晓惠认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抓住的五大机遇:

       第一个机遇就是以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为契机,建设山东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监测运行评估系统。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掌握海洋经济的运行情况、准确把握对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大的框架就是一个平台、一个扶持两个系统,还有一个普查、调查。

       第二个机遇就是根据国家海洋规划合理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的海洋规划历时两年多的研究,而且纳入了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化中。海洋主题功能区划,一方面是对海路统筹的协调,一方面是在海洋的海岸线和海洋的主体区位上进行的四类功能区的区划,包括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等。

       第三个机遇是编制山东海岸人才规划队伍建设,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根据中组部、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部署,海洋领域作为14个重点领域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全国海洋人才规划建设前期的战略研究已经在去年的年底完成,上交到中组部。其中包括了海洋人才队伍的组织构成,还有急需的紧缺人才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个机遇就是重点培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特色产业。国家海洋局根据发改委的产业指导目录,也准备编制海洋产业发展的指导目录,根据各地的优势产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出一些重点扶持的产业,山东的海洋和高端的制造业、文化旅游业,以及现代渔业、交通运输业、新能源,包括风能、潮汐能等等,都是山东的优势产业。

       第五个方面就是加强山东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环渤海保护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年,包括整治工作也是开展了几年。关于环渤海保护的规划,是以规划的形式还是以政策的形式出来,这一点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专家视点

       隋映辉:蓝色经济区生态链是区域创新的关键

       随着全球产业竞争加剧,陆海产业经济由资源约束型转向技术约束型和生态约束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和集群带,需要改变以往脱离产业链、创新域的发展战略思路,围绕产业高端集群和“蓝色经济区”进行开放式、多功能的创新环境和生态链的建设。

       对此,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岛社科院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隋映辉提出4点建议:

       首先,抓紧合成战略生态系统。要将陆海一体的区域创新域、城市(地区)创新域、企业创新域共同构成一个功能协调、结构合理的蓝色经济区战略生态系统,这一系统作为一个相关要素的组成,将影响蓝色经济区或地区的战略生态及其产业链构成。

       其次,以比较优势资源完善产业创新。集群生态链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构建蓝色经济区的资源聚集平台和产业生态链,对于吸引国内外海洋研发机构、公司从产业价值链的研发、生产、营销、运营阶段进入更高阶段,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参与全球的知识外包和高端制造的专业化分工等具有重大的作用。由于成本、资源和人才等因素,发达国家将加快把本国产业化发展的科技生产、组装生产环节、零部件产业以及部分研究开发机构转移到山东半岛地区,这为建立以蓝色经济区为主导的集群带和生态链提供了外部资源。

       再次,通过政府有效调控及市场化、国际化的运作,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及产业的发展。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走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因此必须做到以下方面:以资源有效利用为基础、资本运作为纽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学研资介一体化的创新模式;重视以蓝色经济区“高附加值和市场需求”为研究开发和创新的目标,改变海洋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品附加值低等现象;吸引国内外资本的参与,形成以市场化的风险投资为主导的孵化器模式;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经济区工业体系。

       最后,加快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中小企业配套。完成以蓝色经济区为框架的工业布局,要鼓励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大型企业委托或外包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配套项目,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蓝色经济区的大型项目建设,并通过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配套合作的投资机制、税收返还政策,促进“蓝色经济区”生态系统的完善。

最新消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打造改革新高地

2016-05-27 19:29:20

“十三五”规划下半年出台 2020年或达8000亿元规模

2016-05-20 08:58:57

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推进 环保交通一体化落地

2016-05-13 18:49:33

澳总理率千人商贸团访华 拓展中澳经贸合作新空间

2016-04-29 18:27:07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 区域发展再添增长力

2016-04-12 12: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