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着力推进“三轮驱动”“三化联动”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时间:2019-03-25 14:24

image001.jp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政

当前世界正进入创新密集、产业变革的新时代。近年来,高铁、大飞机、天宫二号、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等屡屡为中国制造戴上耀眼的光环。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水平低、资源消耗大、质量效益低等差距。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三个转变”,是解决不可持续问题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课题。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工作把握时代潮流,强化使命担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创新服务平台。着力推进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国际化、信息化、协同化“三化联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四服务”的定位,同时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加强了学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能力建设,开展了学术交流、科普能力建设、决策咨询服务、人才水平评价、工程教育认证、团体标准制定、科技评估等多项工作。大力提升了学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

历经40年,学会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学科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社会组织应有的贡献。学会所有成绩的取得,均离不开中国科协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体会员和学会工作人员的努力奋斗,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在此谨向曾经给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帮助、支持的社会各界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各位能够更多的参与学会的活动和工作,充分利用学会丰厚的资源平台,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今后,学会希望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目标,助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助力地方和行业发展。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相信,在众多科学家、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将会继往开来,前程似锦!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工程学科院系之一,80余载春秋的发展历史,孕育和形成了我系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在老一辈教师及学科同仁们的辛勤工作和共同努力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精密仪器系紧扣学科发展脉搏、重视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需求,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支撑清华大学工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精密仪器系涵盖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各学科在全国评估中均名列前茅。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校内跨学科联合中心和3个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验室及1个国家级示范教学基地。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光、机、电、测、控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千人计划”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与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近五年,科研经费达到了8亿多元。这些条件,为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性人才,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支撑。

近年来,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从“清华一号”微小卫星等高精密航天探测器,到微纳生物芯片等现代精密医疗仪器;从TB量级超高密度体全息存储技术,到高精度原子钟用于北斗导航系统的精确授时,精仪系的科学研究领域不仅覆盖了信息、航天、环保、国防等国家发展重大领域,同时跨越生命科学仪器、智能穿戴设备、健康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领域,在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和人类迎来先进制造4.0的新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精密仪器系将继续秉承“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精神,瞄准学科国际前沿、勇担重任,争创一流。为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均位于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9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7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于2006年获批“精密仪器与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进入校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测量技术及仪器”,同年列入学校高水平建设的电子信息类学科群五个“学科特区”之一;2016年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学科所支撑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设有生物医学仪器、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测控技术及智能仪器三个研究方向。其中,生物医学仪器为学科特色方向,围绕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及仪器开发开展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在PET-CT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用有PET图像质量评估核心算法,算法应用到国产PET-CT设备上,为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作出贡献,获仪器仪表学会二等奖;在肿瘤消融的核心技术方面,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研制的肿瘤微创消融样机通过了医疗检验机构的检测,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非热杀菌技术方面,基于高压脉冲电场技术研发的液态物料非热杀菌设备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并在胶囊生产企业成功上线。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为学科重点支持方向,以植物传感技术与仪器为特色,面向农业与生态应用的智能传感器及测控系统开发开展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天--地一体化的作物营养及病虫害预警模型,与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联合,通过国家农技推广中心每年向全国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开发的Phoenix AG-1全自动智能植保无人机,在智能路径规划及避障、地形适应以及针对多场景的喷头技术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在我国多个省份的果树植保作业中得到充分验证;建立了作物多色素光谱精细分析模型和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作物营养及胁迫诊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源于1952年北航建校伊始成立的飞机设备教研室,1958年为满足“两弹一星”惯性制导的急需,由钱学森先生提议,我国惯性技术奠基人林士谔先生创建了“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研究室。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专业,1981年获批全国首批博士点,1988年获批全国首批重点学科,1997年改称“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2003年,为更好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由自动化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宇航学院航天导航控制系和宇航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正式组建成立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学院目前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

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传承和发扬“永恒的陀螺精神”、铸就党员先锋团队的战斗堡垒、实现拔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主题方向扎实推进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下设四系两所一中心,即测控与信息技术系、惯性技术与导航仪器系、光电工程系、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光电技术研究所、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技术研究所和教学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166人,专任教师151人,正高42名,拥有1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4个省部级创新团队。拥有以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代表的多名高层次人才。拥有“惯性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量子传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局“中英(NLAA-RAL)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英(NLAA-RAL)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英量子传感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及人才培养,培养过程注重宽口径与特色的结合,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以及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及国防重点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是工信部重点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是教育部和国防紧缺专业。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视频资源共享课1门,具有完备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条件。

学院始终坚持航空航天为特色,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先进惯性器件与系统、精密光机电测试、航天器姿态测量与控制、先进传感技术等方向上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2006年以来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近五年来,年均科研经费2亿多元。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专项2项,科技部重大科研仪器专项3项,国家和国防“973计划”项目3项。在工程应用方面,学院主持研制的小型CMOS星敏感器、高精度光纤陀螺和磁悬浮惯性动量轮等型号产品先后在多个卫星和武器型号上成功应用。

学院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引进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卢瑟福-阿普尔顿国家实验室、皇家工程院、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为“千人计划”教授,客座教授等。自2006年以来,受国家航天局委托,已先后主办了十三届“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研讨会”,推动了我国民用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未来,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将继续强化学科优势,培养一流人才,产出重大成果,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学院的目标积极迈进。

  

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简称“哈工大仪器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防特色学科。哈工大仪器学科创建于1955年,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建立最早、历史最长,涵盖原两个本科专业:即精密仪器专业和自动化仪表专业,是向前苏联学习的样板专业。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创办了全国第一批研究生班,为我国仪器领域培养了第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

哈工大仪器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目前仪器学科设有精密仪器及智能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建有超精密仪器及智能化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国防工业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还设有国家重大仪器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以及以英国牛津大学和德国联邦物理研究院(PTB)为代表的海外学术基地等。哈工大仪器学科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20172018年软科世界学科排名位列世界第一。为支持仪器学科快速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18108日成立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过63年发展,哈工大仪器学科综合实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在高精尖仪器技术领域不断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高端精密仪器与高端装备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创新领军人才,引领了我国高精尖仪器技术的发展。哈工大仪器学科已经成为仪器领域的领军学科之一,而且在国际仪器领域形成重要影响力。

在团队建设方面,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02人,其中,院士2人(含海外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杰出人才16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率先提出并坚持“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特色发展之路,研制成功诸如国内第一台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仪、第一台圆柱度测量国家标准装置、第一台深微孔径测量军工最高标准装置、第一台超大型超精密隔微振装置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大型高端仪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等一批国家、省部级奖励。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已建立哈尔滨、中山两个产业化基地。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在校博士生192人,研究生318人,获得一批以国家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培养出一批以院士、长江学者等著名学者专家,中兴、华为等现代企业大区负责人,以及省部级领导、共和国将军、航天国防核心骨干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航天国防领域,近五年累计输送630余人到航天、国防单位工作,其中160余人在航天和国防工业部门担任型号总师和副总师、主任设计师和副主任设计师等。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建有1个国家重大仪器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以及以英国牛津大学和德国联邦物理研究院(PTB)为代表的海外学术基地等,引进了以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Tony Wilson教授,国际测量技术联合会(IMEKO)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伦敦城市大学Ken T V Grattan教授等为代表的国际学术大师,已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由原机械部所属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信息学科较为齐全的高校,在长达8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军工特色。学校现有5个校区,坐落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占地1183亩的昌平新校区2018年全面开工,2020年基本建成。

学校秉持“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紧密围绕国家、首都及行业发展需求,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有效提升。当前,学校正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继续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朝着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大步迈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办学基础雄厚,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包括: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和生物传感与医学仪器。其中,精密仪器及机械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3年,精密仪器及机械北京市重点学科验收为优秀。

学科瞄准学术前沿,面向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国防重大需求,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突出特色,凝练方向。形成了光纤传感与光电器件、光电与视觉检测、生物传感与医学仪器、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四个有特色的培养方向。在飞机载荷谱及卫星参数光纤传感监测、新型光电检测器件、大型三维型面动态测量、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检测、生物传感器与人工智能诊断、空间星敏感器及微机械陀螺等方面形成了优势。

学科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布朗大学、奥克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建立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并持续派出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访问和开展合作研究。在国内,积极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合作研究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聘请院士专家学者为学科把脉,规划学科发展路径,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借鉴先进理念,借力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学科现有专职教师64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7人;硕士生导师60人,博士生导师8人。拥有兼职教授13人,包括双聘院士5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以及国外特聘教授5人。学科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北京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人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北京市中青年学术骨干16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

学科拥有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基地)、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共建)、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北京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共建)、光电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与仪器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共建)、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条件。

近五年承担国家863重大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以及重大横向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国防安全以及城市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良好的学科声誉。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1952年,天津大学受教育部委托筹建“精密机械仪器专业”,这是我国高校最早设置的精密机械仪器专业,在此基础上,1959年成立精密仪器工程系,1995年成立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简称精仪学院)。

学院建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设置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合办)五个本科专业,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光机电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微纳制造与测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集成光电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智能化精密测量技术工程中心、微米/纳米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光纤传感与通讯创新引智基地、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研究平台。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光学工程学科评为A,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为B+200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学院,2018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

学院现有教师260人,本科生1600人,硕士研究生1100人,博士研究生410人。学院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紧密协同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推进综合改革,促进学术资源优化配置,各个学科、专业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进行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既保持着长期办学形成的雄厚基础,又体现着21世纪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强大的学科基础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产品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已经拥有从现场检测仪表、执行机构到控制系统等流程工业完整的3.0解决方案,是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管理贯标试点企业之一,同时进入了首批获得推荐的80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名单;也是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创建于1993年,总部设在风景如画的中国杭州,全球员工超过3100人。

凭借着在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领域二十多年的积累,中控连续七年蝉联DCS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睿工业发布报告统计),在化工行业领域的市场份额接近40%、在石化行业领域的市场份额接近25%,且该市场份额数据在逐年提升也承接了许多亚洲乃至全球的大型项目。目前中控积极布局基于行业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为用户打造从方案设计、产品开发到方案实施一条龙服务,并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中石化九江公司、新疆天业、神华宁煤、东北制药、巨化集团、桐昆集团、北方华锦等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已经有30000多套应用于10000多家工业企业,承担的中天合创大型煤制烯烃项目,创造了国产自动化系统通道点数超20万点的最大应用规模业绩;神华宁煤百万吨级烯烃智能工厂项目的投运,也是中控再次为行业树立的一个标杆。2017年,公司正式发布了智能制造推进战略,以多个行业首台套项目实施为积累,以国家级行业示范项目为标杆,提出了涵盖企业“安全、提质、降本、增效、环保”五大战略性目标的“安全工厂、智能工厂、绿色工厂”三大平台级解决方案,携手客户共同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发展。

中控一直坚持自主创新的精神,截止2018年,积累了113项发明专利、115项软件著作权。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或参与制定了12项国际标准和22项国家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1项,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2018年主导起草的“浙江制造”标准《大规模集散控制系统》正式发布,并通过了“品字标”认证;完成“中控”防御型商标注册53件。

中控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坚持奋斗与创新、敬业诚信、追求卓越”的企业价值观真诚面对每一位客户。在北京、沈阳、成都、广州等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及印度、南亚、东南亚、中东地区设有区域事业部、分公司、办事处等机构,构建了完善的服务机制及网络。

目前,中控与全球500强企业如英特尔、罗克韦尔、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产品远销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深受全球用户的信赖!在新一轮的数字化浪潮和产业变革中,中控将利用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挖掘和创造新的价值,以实现PT(工艺技术)、ET(设备技术)、OT(运营技术)、AT(自动化技术)与IT(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并构建行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工业社区,实现行业知识的共享,赋能用户,推动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持续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控以专业推助生产,以诚意温暖客户,以智慧引领未来!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学校创办于1929,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

重庆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36个学院。设有本科专业96,覆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教育、艺术10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90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800余人。在职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万人计划入选者1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973”首席科学家4,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3,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创新团队等各级团队35个。

重庆大学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另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专业学位授权19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含培育2),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38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4;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5个。(数据截止时间为2018930)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是全国知名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本科专业,是教育部仪器类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79年的重庆大学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倡导“光机电一体化”概念,具有光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在微纳器件与系统和工业无损检测与装备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目前拥有微纳器件与新材料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GF重点学科实验室、工业CT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中心、测控仪器与光电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300余项,已获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励(特等奖1)5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培养出3名全国优博论文获得者。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在校本科生9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

学院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2016年学科评估结果为A-

重庆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36个学院。设有本科专业96,覆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教育、艺术10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90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800余人。在职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万人计划入选者1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973”首席科学家4,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3,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创新团队等各级团队35个。

重庆大学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另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专业学位授权19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含培育2),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38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4;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5个。(数据截止时间为2018930)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是全国知名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本科专业,是教育部仪器类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79年的重庆大学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倡导“光机电一体化”概念,具有光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在微纳器件与系统和工业无损检测与装备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目前拥有微纳器件与新材料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GF重点学科实验室、工业CT最新消息

总书记的“三农”情怀(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2023-03-29 08:53:13

加快数字化转型 促进智能化发展

2023-03-25 20:27:43

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确保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良好开局

2023-03-25 20:26:42

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03-25 20:02:54

谱写新时代巾帼华章 ——走近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

2023-03-08 09: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