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改革创新砥砺前行 机械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来源:              时间:2018-12-24 15:41

■中国联合商报 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12月20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庆祝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王瑞祥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改革创新 砥砺前行 以高质量发展铸就机械强国》的主旨讲话。王瑞祥回顾了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果及经验体会,展望了新时代机械工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愿景,激发了全行业斗志,凝聚了全行业力量,进一步推动机械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成绩斐然

       王瑞祥指出,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机械工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挑战,经历了调整振兴、转型升级、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市场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机械工业坚持解放思想,从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上,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适时推动产供销管理模式变革。所属宁江机床厂敢为天下先,于1979年6月在人民日报刊登“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广告,拉开了机械产品市场化的序幕。八十年代初期,机械工业率先改革价格体系,下放所属企业,并引导企业迈出了进入市场竞争的第一步。

       此后几十年间,机械工业始终坚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行业、惠及企业,在推进行业改革发展中,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职能定位精准,履职尽责自觉,为激发企业活力、保持产业行稳致远,发挥了领导和引领作用。

       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机械工业资产总额从1995年的1.67万亿元,增至2017年的22.33万亿元,增长13.34倍,年均增长12.5%。工业增加值1978年为97.2亿元,2017年约6万亿元左右,增长约600倍,年均增速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17年实现24.5万亿元,是1990年有该项指标纪录3379.2亿元的72.6倍。利润总额2017年为1.71万亿元,是1978年69.2亿元的247.6倍,年均增长15.18%。

       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建成了产业门类齐全、产品品种丰富、具有较大规模、具有相当实力和技术水平、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完整产业体系,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比超过20%,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居工业领域前茅。

       三是生产装备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显著提升。40年来,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批重点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发电设备1978年产量为483.83万千瓦,自2006年至2017年,连续12年年产量超过1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汽车2017年产量达到2901.54万辆,是1978年14.91万辆的194.6倍,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轿车产量,1978年仅有2640辆, 2017年达到1193.78万辆,是1978年产量的4591.5倍。

       自主创新成效显著,重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自主设计制造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电已与世界先进风电技术接轨,自主建设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示范工程项目、特高压输变电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百万吨乙烯“三机”、20兆瓦电驱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组、10万立方米/时大型空分设备等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20-180马力拖拉机已替代进口,并远销海外。

       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装备制造能力提升的同时,机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集中度提高。哈电、东电、上电三大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汽车前十家企业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近90%,形成了6大类、120多个品种,基本可满足国民经济和用户需要的产品结构。通用机械、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重点产业,都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同时,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主要制造国和出口国,共向世界提供了约三分之一的太阳能板,制造了近一半的风力涡轮机。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2017年产销79.4万辆和77.7万辆,已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也稳居世界首位。尤其是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7年达到3.78万台,年均复合增长39.73%。

       五是企业焕发活力,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迅猛,主要经济指标在行业所占比重已超过半壁江山。以2000年至2015年为例,机械行业民营企业由1.8万家、占比54.63%,发展到6.78万家、占比82.79%。资产总额比重由25.2%升至49.6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由37.15%,升至59.05%。利润总额由占比43.69%,增至55.4%,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资企业自1981年批准第一家中美合资机械企业,1983年批准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至2015年三资企业的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已分别达到全行业的17.63%、17.38%和18.65%,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原机械部外贸业务统计,197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仅为2.61亿美元,在世界上占比微乎其微。2017年达到13214.7亿美元,是1978年的5063.1倍。据海关统计,2003年机械工业实现对外贸易出口总额559.9亿美元,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首次实现了外贸顺差,由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2017年达到4059.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3-2017年间年均增速15.2%。近年来,贸易顺差均在1000亿美元左右,而且出口结构也由加工贸易和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向一般贸易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成套设备升级。机械工业进出口在我国贸易总量中的占比达到17.35%。

       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机械企业加快了“走出去”步伐。一批骨干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拥有了国际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优秀人才和海外市场,提高了发展起点;一批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开办研发机构取得成功,拓展了发展空间;一批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到了新的发展商机,成为了国家对外开放的骨干力量;一批企业已开始从单一产品的输出转向成套设备、资本、技术和服务的输出,出口附加值显著提高。总体来看,机械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支劲旅。

       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经验启示

       王瑞祥表示,改革开放40年,机械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总结基本经验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在此期间,机械工业始终坚持主动从生产端入手,针对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增效益,推进转型升级取得成效,保持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对外开放必须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机械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主要是及时抓住了扩大开放的发展机遇,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利好政策,从引资引技引智到走出国门,不断扩大海外并购、建厂、建立研发机构。从拓展市场、以卖产品为主,到输出技术、装备与服务,加强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很好地运用两种资源提升整体实力,在推动传统产业国际化转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推动力量。创新驱动是保持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40年来,机械工业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多出成果,坚持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大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突破,增强了我们的人才积累、技术积累和市场积累,夯实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

       四是坚持加强软实力建设,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40年来,机械工业继承发扬好传统,在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工作,坚持开展优质品牌产品、品牌区域经济和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选树活动,坚持推进行业职业教育与各类人才培育工作,不断强化的软实力建设,有效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有力支撑了行业发展。

        “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启示,为我们积累了宝贵财富,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不竭动力。”王瑞祥说。

       机械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王瑞祥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改革开放“九个必须坚持”,指明了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也明确了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聚焦高质量,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开放40年,奠定了机械工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坚实基础,但面对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对比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大与强的不平衡、量与质的不平衡、质与价的不平衡问题较突出。产业整体仍处于全球装备制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在前沿产业核心技术领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中。主要是产能规模与结构不平衡,高端不足、低端过剩;主机与基础支撑不平衡,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相对薄弱;产品品种数量与质量水平不平衡,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有待提高;“走出去”步伐与国际化竞争力发展不平衡,在人才、经验、品牌建设和适应能力上亟待加强;区域协同与发展不平衡,需要加快区域之间、军民之间、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发展。

       三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程度和水平上。主要是科技开发与投入不充分;两化融合、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充分;服务型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不充分;融合发展不充分;企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不充分,整体推进有待深入。

       第二,要对标高质量,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推进发展。要在总结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经验启示的基础上,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部署要求,以改善供给侧结构为主线,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抓手,以实施“十三五”行业发展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坚持两化融合、智能转型,坚持开放升级、协调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提品质、增效益,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为实现由大变强奠定基础。

       为此,王瑞祥提出五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理念,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在行业喊响,坚定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界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基点,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好行业发展的质量效益问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继续稳增长作为第一要务;三是找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集中做好“调结构、补短板、换动能”三篇大文章,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效;四是拓宽高质量发展的业务领域,提高开放升级融合发展水平,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五是巩固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形成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服务行业和自身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加强党的建设,实现行业协会高质量发展。

       最后,王瑞祥强调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国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启,机械工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 拼搏进取,为实现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机械强国而努力奋斗!

最新消息

A股IPO审批提速市场稳定性加强

2018-07-02 11:15:32

多家房企中止发债 融资渠道收紧

2018-06-25 17:00:10

当下工业形势大好二季度经济信心回落

2018-06-21 13:48:14

多家房企中止发债融资渠道收紧

2018-06-11 16:18:15

发改委连发“政策组合拳”调剂煤价降温

2018-06-04 16: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