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谱华章 桃李竞芳菲 ——记临沂大学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之路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作者:周磊       时间:2019-12-21 03:38

临猗大学.jpg

中国联合商报 记者 周  磊

紧握奋进之笔,做好新时代答卷人,描绘地方高等教育的华美画卷。临沂大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等重要指示,建设“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取得硕果。该校很好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一批又一批素质过硬、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被输送到祖国各地。记者近日走访该校,时时可闻优良的学风、教风,处处可见朝气蓬勃的笑脸。

 

“两种精神”育人铸魂


在临沂大学红色馆,记载抗大基因、沂蒙精神的大量图片、文字、视频、实物,生动述说着一个个重要历史事件和该校弘扬革命传统办学育人的经验。仔细观看,记者被学校的历史底蕴和红色特质深深感染。

临沂大学地处革命老区,其前身是1941年由中共滨海区委和抗大一分校共同创建的滨海建国学院。该校把抗大精神、沂蒙精神纳入思政课建设体系,拓展课程的深度、温度。其他课程教学也突出革命故事、革命传统、英雄素材鲜活的特点。如在音乐教学中,开设红色艺术欣赏,陶冶和提升学生的情操、品位;在历史教学中,融会贯穿党史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把革命传统元素纳入课程,一些运动项目使学生回归战争年代老区人民抗战支前的情境,形成对“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感性认识。

校党委书记李喆教授对记者说:“在育人特色上,我们就是要锤炼老区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政治品格,把‘两种精神’变成凝心铸魂的大学主体文化。”在李喆和校党政领导班子看来,“两种精神”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底色和基石,要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

红色理念的展示,体现在临大校园的方方面面。媒体平台开辟沂蒙精神育人专栏;学校以“收集世界各地红色资料”为目标,建起全国首家红色资料收藏中心;创设红色雕塑、沂蒙精神长廊、红色文化休读点等文化景观。“溯园”复原了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点等部分旧址,在此浏览的学生感言:“看到抗大的校风校训,革命老前辈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刻苦学习的情景,我们就会受到教育。”学校地标性建筑图书馆造型以沂蒙山区特有地貌“崮”为参照,形似巍峨蒙山,浩然大气,代表沂蒙老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山”字造型为再造“知识蒙山”、“人文蒙山”、“精神蒙山”之意。

为实现“两种精神”内化于心,学校把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基地、讲授与寻访结合起来。2019年暑假启动“重走抗大路”活动,3支社会实践团队到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的9市县,寻访抗大足迹,追寻抗大人的初心和使命。沂蒙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校创演舞台剧《初心》,为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精心打造《沂蒙史诗》《渊子崖》,用音乐和艺术上党课、讲政治。由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临大之音”志愿服务队,为偏远山区留守儿童送去当地欠缺的艺术教育,3年来,服务队已发展成为200多人的队伍。

 学生们踏入社会后,发扬“两种精神”,在各个岗位体现高素质,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如“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的优秀传人”的公举东,扎根青藏高原的著名作家、老舍文学奖获得者马丽华,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获得者、志愿到青海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的孙丰虎等。

 

培养学生能吃苦善创新的品格


临沂大学精神是“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谈到这一点,李喆书记说:“为何要把培养学生‘能吃苦’摆在首位?因为艰苦朴素作风是抗大的本色和沂蒙精神的精髓。传承优良传统,就要让学生养成踏实刻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创新创业中敢于吃苦,能经受挫折,百折不挠。要让学生在劳动中理解劳动的价值,使他们将来能够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

今年春天,临沂大学108名师生带着“临沂大学援疆支教团”的旗帜,离校踏上为期4个月的援疆支教征程。支教实习中,学生们发扬抗大精神和沂蒙精神,在吃苦磨练和勇于创新中,圆满完成任务。今年秋天,又有20多人组成援青支教团,奔赴青海省海北州,在海晏、门源、刚察、祁连4县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人生之旅。他们克服多种困难,投身边疆教育,把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西北。 

李喆和校其他领导认为,抗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善于创新的典范。要用抗大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胆量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追求更加卓越的成绩。

学校把“两种精神”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意识;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按照“产出导向”理念,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需求。全校融入创新创业内容的专业课程有630多门、课程案例库16个,自主建设140多门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实施“1381”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实验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融合,参加学科竞赛人数,获奖层次、数量连续两年实现突破,每年参加各类赛事近200项,参赛人数达1.2万人次以上,获各类奖项2300多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奖励1100多项。每年学生国内外访学有200多人次。

临沂大学结合社会需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组建有大学生艺术团、青春创业社、大学生通讯社、净语剧社等179个社团。在近年全国高校国旗队交流展示活动中,临沂大学代表队连续两次荣获“团体一等奖”,两人获“全国高校十佳标兵升旗手”称号。体育学院木球队获全国锦标赛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杯,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啦啦操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第七名;学生多次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航模大赛、海峡两岸大学辩论赛中夺魁。


把高质量论文写在大地上


眼下正值寒冬,但在著名的抗日楷模村——莒南县渊子崖村,70座现代化温室大棚和30座育苗温室里,却暖意融融,一派生机。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负责人王梁,作为该村科技特派员,带动村民搞土地流转,规划建设渊子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有机蓝莓、大樱桃、花卉苗木、名贵药材、特种养殖和休闲旅游、木梳制作、劳保用品制造、木器加工、太阳能配件等产业,一户一业,精准扶贫,实现了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

年轻的王梁教授是科技部“三区人才”、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得者。大学智库优势在现代高效农业和服务社会创新创业中大显神通。依托临沂大学建立的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术等3个方向为主导,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多项,先后为山东省内10多个县市区提供28次规划设计合作与咨询服务;为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省等省提供各类园区规划20多次,成功助推临河东区、莒南县、青州市、滨城区、绵阳市等申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委托单位争取到国家、省、市政府资金数千万元,社会效益巨大。

临大建立的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北方土石山区典型区域为重点,围绕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将环境保育理论研究与区域生态规划等应用研究相结合,承担了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及其他项目76个、农业规划类横向课题32项;与30多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应用技术成果,获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实验室融入政府、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科研实践,成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城校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特色学科团队各领风骚

发展铺就高速路


菁菁校园,千树竞芳。

李喆认为:地方高校发展既要有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的勇气,又要有无往不胜的意志、改革创新的举措,以此铺就学校发展的“高速路”,奠定好学校在国内同类高校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并冲入全国地方高校的第一方阵。

临沂大学整合学科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在资源环境与现代农业、古生物学、沂蒙文化、肿瘤诊疗、智慧物流、教师教育、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集中打造一批研究型和社会服务型特色学科团队,推进其高质量发展,形成独特的学科和研究优势。

鸟类起源与环境演化重点实验室利用临大自然博物馆丰富的标本,以校、所、地合作共建科研平台的创新模式,开展古生物学、古环境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参与国际合作。在早期鸟类研究方面有多项重要发现和开创性研究;在中生代恐龙向鸟类转化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上取得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有的成果揭示了早期鸟类生殖行为特点,发现一个保存卵泡反鸟类新属种并命为“秀丽临沂鸟”。该室在国内古生物学领域逐渐树立学术权威。

生化分析创新团队开展肿瘤标志物检测及诊疗一体化研究,在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肿瘤细胞及细胞内活性物质检测、生化分析新仪器及诊断试剂盒的研制4个领域显示鲜明特色。其成果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团队研制的光致电化学分析仪已在西安生产销售。与外单位合作,研制的石英晶体微天平开始推向商用;利用新型信号探针构建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研制有潜力应用于临床的疾病诊断试剂及试剂盒;合作研发同型半胱氨酸测定试剂盒等6个产品和拉曼光谱活体成像仪。这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将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高等教育研究院把握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着力于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研究。论文《MOOCs学习者坚持完成课程的驱动机制探究——以网络外部性和人因工程学为视角》《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贫困生成机理及助学行动导向》,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和国内顶级刊物,引人注目。依托团队教授主持的国家软科学项目“沂蒙老区协调跨越发展的科教驱动战略研究”,完成了子课题项目,为科技发展建言献策。该团队还参与省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研究,承担了省政府调研项目。

该校沂蒙区域文化艺术研究团队创新红色文化。“戏曲音乐学”被定为山东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地方戏曲资源数字化集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获批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山东卷)》获批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戏曲音乐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诸城派古琴表演人才培养”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文联“网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等多个项目,为国家培养了百余名特殊、紧缺的高端艺术专业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团队创作的《丝路筝语—丝绸之路上的筝音》,获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

一幅幅教学相长的清雅画面,一项项拔尖的项目和成果,昭示着临沂大学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相适应的攀登之路;用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兴学育才、反哺老区的璀璨之境。其同样昭示,今日的临大,自有厚重深邃、永续发展的品质和动力。

最新消息

去年油气自给保障率同比提升约两个百分点 全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总里程11.8万公里

2023-07-25 17:24:51

16000标箱集装箱船在广州交付

2023-07-25 17:18:02

人员集中办公 推动任务落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成立

2023-07-25 17:16:59

上半年广东出口首破2.5万亿元

2023-07-25 17:15:54

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

2023-07-20 11:38:31